近日,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了“賽迪創新百強區(2022)”,廣州有8個區上榜,其中,天河區位列第三名,與深圳南山區、寶安區同屬創新百強區第一梯隊。
天河區位列創新百強區第一梯隊
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,是城區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量。榜單對全國(除直轄市、香港特別行政區、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外)906個地級市市轄區創新實力進行綜合評估。
城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,通過對城區創新環境、服務、主體、成效等城區創新要素進行系統評估,遵循科學、客觀、可操作、可對比的基本原則,從創新生態、創新動力、創新主體、創新成果四個維度構建了城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。
創新百強區評價結果顯示,城區在我國創新驅動戰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2021年,創新百強區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8.4%,集聚了9.7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共擁有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839家,在引領構建“熱帶雨林式”全面創新生態、探索突破性創新實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策源地
作為經濟強區的天河,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動力。去年,天河升級打造“一賽一節一基地”創新服務平臺,新增科技類企業3.4萬家,占全市38.2%;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995家,占全市26%;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2家;5家企業入選2021年中國互聯網百強,占全市55%;4家企業入選2021中國新科技百強,占全市80%。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廣東省分院成功落戶。廣州(國際)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累計入駐創新項目28個,孵化具有國際引領性、突破性成果16項。
同時,新增國家級孵化器4家,居全國各區(縣)首位。全區專利授權量達2.9萬件,總量連續19年全市第一。10項成果入選國家科學技術獎,占全市45.5%。
面向“十四五”,天河對搭建高質量創新體系進行了更強布局,將科技創新的整個孵化育成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,把創新載體的體系延伸,實現量質提升,依托重點平臺打造特色的產業集群,為整個創新集群的孵化歷程提供源源不斷的空間支撐。同時,將從打造科技創新動力源、健全人才引培體系、壯大科技創新主體、厚植創新雨林生態圈四大方面發力。
天河將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著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,加快建設人才高地,全力支撐廣州科技創新軸建設,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策源地。
當下,廣州正打造科技創新軸,由北向南打造廣州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和動力源。在天河,以廣州(國際)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為圓心,到環五山片區,將打造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地,將成果轉化、人力資源、科技金融等各種創新要素的資源集聚整合,發揮好綜合科技創新樞紐的作用,聯合區域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、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、高校及科研院所釋放創新動力源。
數讀“創新天河”
“十三五”期間,天河聚焦創新全鏈條、全周期、全要素,推動創新驅動發展“八大舉措”落地落細落實。
—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。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從2015年的2.23%提升至3.43%,技術合同交易額從2015年的92億元躍升至735億元。2020年專利申請量、授權量達4.5萬件、2.4萬件,分別比2015年增長2.8倍和2.4倍,連續18年全市第一。
——創新產業集聚集群。2020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995家、比2015年增長4.7倍,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企業3378家,數量全市第一。
——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。深入實施“天河優創”計劃,廣州(國際)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投入運營,率先建立“一賽一節一基地”創新服務平臺體系。堅持“超級孵化器”發展戰略,支持村(社)集體物業打造創新空間,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222家、比2015年增長4倍。
關鍵詞:粵港澳大灣區,廣州市,天河區,創新百強,服務平臺